爱因斯坦说:“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,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,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。”在学会知识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,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发展,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。
若是情感和认知发生冲突,最后往往以惨痛收场,十七年前山西就曾发生一起学生爱慕老师,因求而不得将老师杀害的悲惨事件,而惨案的背后应是我们对青少年爱情观教育的思考。
被害的女老师叫田丽,毕业于某师范院校,她是吕梁市人,因为男朋友被分配到万荣某学校教书,为了爱情才来到冯耘所在的高中任教。田丽是理科班唯一的生物老师,因为表现出色,担任了高三冯耘所在班级的班主任。
两人虽是师生,但当是冯耘已经23岁,只比田丽小一岁。我们都知道,一般高三学生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,冯耘也不是复读生,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年龄差距呢?
那是因为冯耘在初中毕业后,因为无心学习,就外出打工了。他一直梦想走出山村,去大城市闯荡,于是一个人跑到首都北京去发展,但没有学习也没有技能的他,只能从事底层工作,社会的显示让他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,有了重回校园的念头。
19岁那年他回到老家想要继续上学,但因为年龄较大,没有学校愿意收他,家里人和他一起奔波了一年,这份坚持打动了海源学校的校长,才让他有了从头开始的机会。
而田丽在遇到冯耘之前就已经和男朋友谈婚论嫁了,两人感情甜蜜,是周围人都知道的事。在田丽眼里冯耘就是班里的一个学生,但一岁的年龄差,让冯耘忽略了自己学生的身份,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,心思也比其他学生要深,对田丽少了一份师生间的崇敬。
田丽第一次担任高三的班主任,高三对学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就不言多说了,她尽心尽力,希望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不负这一年的努力,在日常管理中也十分倚重作为班干部的冯耘。
说的不错赞一下!()